编者语: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,不分昼夜、寒暑;他们一心守卫校园安全,以校为家;他们热心志愿服务,隔离点值班、迎新接站……每一次的志愿服务现场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。从本周起,机关党委将陆续推出“我身边的机关干部”感人事迹,用你我身边的真实故事,展示机关团结奋进、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,激励广大干部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的生动实践,为学校事业发展凝聚磅礴力量!
张娇林,研究生院(党委研究生工作部)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。曾获得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、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、天津市优秀青年志愿者、天津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、河西区优秀共青团干部、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、优秀辅导员、优秀教师、教工先锋岗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。
把握政治高度,增强理论深度。张老师认为,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判断力,领悟力和执行力,严守坚守政治原则和纪律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她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,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,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规律。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的信条:“通过提高理论研究与综合实践能力,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能力,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是有效开展思政工作的基础。”她深入研究生群体进行调研,针对科研育人、学术道德教育、科研教育管理等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研究,从而发现新问题、把握新动态、找出新方法,结合新形势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。三年里,她主持完成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课题2项。2021年,参与申报并获批中国科协组织的“全国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”。同年,所在团队还荣获校级科研育人工作优秀团队称号。
育人以德,增进研究生群体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活力。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,张老师将“育人”作为工作重心,在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,着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导正航向。她认为,科学没有国界,但是科技工作者应该扎根祖国,有人文情怀。她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和调研,发掘不同研究生群体特点,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研途网,传播“有态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力度”的系列文化教育作品,宣传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。截止目前,微信平台用户达11397人,常读用户4679人,疫情期间图文信息的阅读量累计达1520212人次。她参与打造精品学术文化品牌,以“渤海风”研究生学术文化季为载体,不断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、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,培育研究生科技创新报国的鸿鹄之志,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;组织“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月”活动,引导研究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、坚守学术诚信、完善学术人格、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。在张老师看来,引导和鼓励研究生组织并参与人文与科技交流活动,对启迪学生思维,打破自我局限,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裨益良多,而通过活动与交流得到的感悟甚至会影响其一生,这也许就是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。
以爱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,做有人文温度的教育者。在研工部,张老师负责的全校研究生疫情防控工作。她通过研究生院官微,推送原创抗疫网络作品、抗疫宣传推文291篇,组织42场学风云上活动,确保疫情防控与思政教育双战双赢。她始终坚持“学生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理念,在抗疫的三年里,她不论是核酸现场的连续作战,还是电脑前摸排学生情况,整理数据,都力求准确无误,没有丝毫懈怠。她全身心地投入战斗,只愿及时、全面地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健康。认真组织防疫教育、严谨落实防疫工作、周密处置突发情况……都是她恪尽职守,呵护每一位学生最扎实的表现。
一路走来,以心灵陪伴心灵、以青春点燃青春、让梦想照亮梦想。张老师在守护学生成长成才的路上不断书写自己奋斗的征程。她将不断鞭策自己和学生们以正确的航向、准确的定位,脚踏实地的精神去书写青春的画卷,并在历史的画卷中见证自我的成长。
一审:宋桂云 二审:朱丽丽 三审:王敏